教育学院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验做法总结
2021年:
初步建立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虽然处于起始阶段,但这一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教育学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前瞻性规划。
2022年:
明确了各小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分工,如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确保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宣传小组专注于舆论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教学小组重点落实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各小组定期汇报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彼此了解工作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学生工作小组详细反映了学生在网络言论方面的新倾向和潜在问题,教学小组深入交流了在不同课程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方法和实践经验。
对一些典型的意识形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热烈讨论,共同研究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针对个别学生受到不良网络思潮影响的情况,各小组从教育、引导、监管等多维度商讨了综合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要求,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识形态工作阶段性计划和目标,使工作有的放矢。
2023年: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总支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凸显了推进工作的权威性和统筹力度。这一举措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
对原有的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中的模糊地带,避免了职责不清导致的工作延误或疏漏。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和交流,不仅提高了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还显著提升了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优化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建立了多元化的信息收集途径,包括设立意见箱方便师生反馈问题、开展在线调查广泛收集意见等。同时,通过优化流程和技术手段,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相关部门,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监督与考核,制定了详细的监督与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将评估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紧密挂钩,有效激励了各部门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这三年中,通过不断推进和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学院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为学院的稳定发展和人才培养营造了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思想舆论环境。

专题会议

专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