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春季开学了,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110名“二元制”试点班学生进入大学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两个试点班分别是学院与安踏集团联办的服装与服饰专业以及与恒安集团联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什么是“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福建省首批“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开展了哪些亮点工作?“二元制”为学生即企业员工、企业和学校,带来什么收获? □本报记者 陈丽萍
“七个二” 诠释什么是“二元制”
职业教育的“二元制”,是我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个新阶段。试点“二元制”培养,由企业根据需要提出订单,职业院校从企业员工中招录学生进行培养,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傅的授课考核。
试点“二元制”教育模式,对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学院由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等五大股东出资联合办学,有着校企合作的先天基础,有进一步打造“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的可能性。
其次,学院地处晋江这个福建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有着区域经济活跃和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有人才需求,企业员工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学院在《校企协同育人“二元制”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七个二”,很好地总结并诠释了学院的主要措施: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介绍,“二元制”教育的核心是高校资源为企业服务,高校资源下移到企业办学,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因为企业有人才方面的需求,高校拿出姿态做奉献。而过去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企业资源为高校服务,企业为高校输出,提供实训岗位、见习机会等。“应该说,‘二元制’教育,为企业员工输出的是理论知识、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生活和同学关系。”
“三个不” 学生学习“轻松上阵”
“三个不”,指的是不脱产、不参加全国统考、不收学费。
接受“二元制”培养的学生,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既接受老师的理论教学又接受师傅的经验传授。目前,两个试点班的学生是来自安踏和恒安各个部门的职工,如果脱产学习,有些员工会认为耽误工作时间影响了收入,给他们带来了损失,如果还要让他们再交学费,就会给他们带来双倍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于“二元制”试点班的学生,学院不收学费。“考虑到省里有一定补贴,学院不向这些学生收取学费,是纯义务的付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企业在“二元制”项目上的投入不小。安踏和恒安目前对上学的这些员工,不扣工资,只向他们暂时收取一点学杂费,等他们拿到毕业证或者毕业后达到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再返还。学院此前出台《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二元制”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设立“二元制”改革项目专项资金,以财政补助和学院自筹资金为主,引进企业共建资金。自“二元制”改革项目工作开展以来,恒安集团、安踏集团累计已投入数十万元。
因为上课积极、认真做笔记,在恒安负责档案工作的吴云云引起班导师、学院智能工业系主任蔡荣盛的注意。“每节课我都认真做笔记,我非常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的这种感觉。恒安为了培养人才,下了很大的本钱。作为恒安的员工,我们都觉得很暖心很自豪。”
“他愿他能” 想学时能学会时才教
学生想学的时候才教。因为“二元制”的学生平时要忙碌在车间或管理岗位上,所以老师们进企业的上课时间,也以学生时间为准,安排在周末或者夜间。
学生能学会的内容才教。老师在授课时,知识的难易度要选择好,能教多少就教多少,重要的是要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向,不能硬灌。
据统计,两个“二元制”试点班110名学生中,有95%是基层员工,95%以上是农村往届生。从年龄结构上看,“90后”有23人、“80后”58人、“70后”27人、“60后”2人,年龄最大的学生和年龄最小的学生,相差了整整30岁。
王树生博士介绍,“二元制”试点班的授课老师一定要懂得实践,懂得教育方法,懂得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学到知识了,有收获了,才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因为学生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要改变,更多的是进行理论联系操作的示范性教育,让“他想学他能学”。
上学期,学院轻纺工程系副主任陈超为服装与服饰专业班学生上的是服装产品陈列与展示课。“让我感叹的是这些来自企业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老师提问时,他们总是积极回答。有些学生年龄比我还大,但态度相当谦虚。”陈老师说,这些学生表现出了“想学”,考虑到他们平时要忙于工作,集中上课时课程又较紧,他在讲解时力求新鲜感,加入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
要让学生“学得会”,老师对一些知识点的筛选和语言的转化,就更要通俗易懂、结合企业的语言,应用教学技术手段,“这些学生大多有较长时间没有学习,老师要慢慢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花更多时间备课。”蔡荣盛老师说。
校园文化熏陶学生重返青春时代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不同在哪里?不同在活动,不同在青春。试点班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流,让企业员工在活动中重返学生时代,体验青春生活、感受校园文化,培育他们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四会”能力。
两个试点班分别聘请了两名校内和企业的班导师,负责“二元制”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的管理。“学生们开展了十多次活动,包括开班仪式、开学典礼、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组织活动是为了实现文化对流,让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进课堂。”服装与服饰专业班班导师、学院轻纺工程系主任赖晓毅说。
试点班的学生,在数万人的企业里,有了同班同学,有了自己的班集体。经过老师们的交流,试点班的学生虽然年龄、阅历上有差距,但都慢慢融进了班集体,慢慢对学习有了信心。“班级建了微信群,方便发布通知和讨论交流,同学们来自各个部门,但很快有了凝聚力。”陈超老师说。
1969年出生的吴惠新怎么也没想到,儿子快要大学毕业时,自己还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最高兴的,还要属他的父母,“弥补了他们当年没条件让我上大学的遗憾。”作为服装与服饰专业班年纪最大的学员,他觉得自己获得了重返青春时代、提升素质的机会。
“点石成金” 变化的不仅是学历
企业员工一直在一线工作,模仿也好操作也罢,对技术层面更多的是简单的理解或感性的认识,经过课程学习后,他们在理论方面得到提升、点化,将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师生们对此颇有感触。蔡荣盛老师说,机电一体化专业班上,有些学生最初是看不懂图纸的,虽然他知道机器要这样连接,但如果换个设备他就要请教别人,而课程学习让他们懂得了原理。“平时理论知识接触得比较少,为了增长见识,我也积极报了名。我是1966年出生的,当年一起读中专的同学都开玩笑说我很有上进心。”恒安的机修工杨金辉说。
安踏集团副总张昌表示,试行“二元制”为企业员工带来了福音,这一培养模式在学用结合上更为紧密,学制上更有弹性。企业技术能手与老师系统教育相结合,将使员工在技能、素养上获得全面提升。
“二元制”试点班,将为企业人才知识储备提供积极帮助。安踏服装生产中心高级总监段翔认为,“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发展起到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一线的管理员和生产线员工对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并不满意,试点班符合他们继续学习的需求。
安踏21岁的车工洪晓如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参加“二元制”试点班的学习,让她对服装的起源、演变等行业知识以及对自己所在的企业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没有什么技术,以前很单纯,想的就是赚钱。但是这个学习机会,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学校动力企业需求和课本距离拉近
“二元制”教育,让学校和企业真正发生化学反应,这也是学院开展“二元制”教育模式的动力。过去的校企合作,是物理的1+1,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进企业为企业员工授课,让老师真正走到一线,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了解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职业院校的教学要与企业接轨,发生化学反应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将有所调整,拉近企业需求和课本的距离。
实现“信息对流”,落实“产教融合”。为加强“二元制”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与安踏、恒安共建教学实训室,以便更直观地将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课程传授给学生。恒安一条老生产线就被送到了学院,这个学期,学院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将在实训室一起为学生上课。
“通过试点班,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化学反应,起到‘1+1大于2’的效果,福建省先行先试,或将引领全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恒安集团人力总监刘莹说。
content_310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