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

时间:2017-01-05 来源: 作者: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文件

泉轻工院文[2016]39号 签发人:王树生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

2015—2016学年度,学院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福建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规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规范办学,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特色化、教师双师化和服务人性化,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在质量上下工夫,在特色上求突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由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导,五大知名企业(澳门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共同创办,2006年筹建,200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以来,学院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五大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秉承“明道、励学、笃行”校训,践行“被需值”教育,发扬“校企合作”特色,落实《全就业计划》,推进“1123”工程,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加强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的内涵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高职教育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有效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育“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灵性的高素养专业人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了“以生为本、素养为重、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学院规划用地600亩,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用地301亩,其中具有土地证面积141711平方米(约213亩),总投资3亿多元,建筑面积125655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8903平方米、学生宿舍43262平方米;建设各专业校内实训实验室30个,同时校外实训基地33个,校内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15余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6512.23元,其中教学用计算机507台、多媒体教室40间;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阅览室座位数550个,并配有中央空调和免费WIFI,阅读环境优雅舒适;校园绿化面积超过50%,校内教学生活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学院现设有轻纺工程系、商务管理系、财金系、创意设计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素养教学部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20个高职专业,涵盖轻纺食品、电子信息、制造、财经、土建、艺术设计传媒等高职教育六大专业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兼备、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0人,校内兼课教师36人,外聘教师3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2.53%,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26.77%,51人确认为“晋江市优秀人才”,基本建成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学生发展

(一)招生与生源分布

2016年,在全省生源持续减少、职业院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招生继续逆势而上,实际录取1625名(招生计划1950名,包括“二元制”110名),报到人数1549名,报到率95%,毕业生就业率98.21%,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1.招生录取情况

2016年,学院切实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采取在高职入学考试和高考前分时段与考生面对面交流、填报志愿时组织来校参观、录取时再次电话确认等办法,让考生充分了解学院和专业。对比2015年,2016年一志愿填报人数和一志愿录取率明显提高,完成预期招生计划。

2016年,学院为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办学实际,与股东企业恒安集团、安踏集团联合培养,招收机电、服装“二元制”学生110名,进一步拓宽了学院招生途径和提升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2.生源地区分布

2016年,学院面向全国16个省份招生。考虑到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16年学院继续加大在福建省及泉州市的招生宣传力度,有效吸引学生报读,95%以上学生为福建省生源。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学院不断加强省外招生工作,组成工作组赴生源基础好、学生认可度高的省份开展招生宣传,省外录取66人。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系统开设就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创业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邀请专家、企业家为学生传经送宝。同时,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毕业生就业率

学院坚持以“稳定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为工作目标,以“创新机制、细化管理、强化服务、狠抓落实”为手段,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居福建省同类学校前列。

2.用人单位满意度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反映良好。为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学院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巩固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本学年度开展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6%

3.毕业生薪资水平

经调查,学院2016届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434 元,2015届毕业生薪资水平较去年有较大提升,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823元。

4.校友满意度和推荐度

2016届毕业生母校满意度的比例为97.1%,满意度较高,表明毕业生在校期间有着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对母校的整体认可度较高。

5.在校生升学深造

在校生主要的升学深造方式是“专升本”。2015—2016学年,学院有19人参加“专升本”考试,录取11人。通过省技能大赛获奖政策,个别学生直接进入了普通本科院校获得深造机会,另有13名学生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形式获得本科学历。

6.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院长直接负责,下设常务办公室。另外,学院于2016年投入50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标准园空间场地总面积3300平方米。目前,标准园服务初创企业33个,创客团队14个,其中常驻创业团队3个。学院除了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场地、资金的物质支持,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专门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创业导师团队来自于学院教师、企业高管和学院毕业生中的创业成功人士,他们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成功案例激励创新创业团队的创业活动。截止2016年12月1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48个,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举办创新创业活动24场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12场次。

(三)服务学生体系建设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为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服务学生水平,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文件要求,学院修订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及班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辅导员及班导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为目标,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福建省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培训,不断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素质培养。

2.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

学院采取多种措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组织“走进新生”系列心理健康宣传讲座;培训班级心理健康委员,进一步健全了“学院—系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开展以“用精彩诠释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2015—2016学年度,学院未发生一起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3.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

学院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被需值教育”为核心理念,组建大学生艺术团 、文体社团,以迎新晚会、主持人大赛、演讲赛、辩论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校内技能大赛、毕业嘉年华、寝室文化节等一年一度的各种科技文化艺术及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为广大学生展示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学院以现有的23个学生社团为平台,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以“志愿者服务月”为龙头,以社区服务、扶贫助弱、环境保护、赛事服务四大项目为主线,以奉献精神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活动格局。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长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目的。2016年,学院志愿服务活动达2200人次。

5.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现资助育人

学院坚持资助教育并重,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发放工作中,通过组织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召开主题班会、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知恩图报、诚信为人的良好品质,实现了资助育人。2015-2016学年,学院1人获国家奖学金、81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496人获国家助学金、722人获学院奖学金。

三、教学改革

学院组建了由5大股东、6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地方政府、行业专家、教授、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各系部、各专业组建了由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都要召开会议,专门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事宜。近两年学院进行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论证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梳理,课程优化和“1++”课程群建设,初步建立起以专业职业能力为任务导向,包括专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2.深化学分制改革,调整学分结构。在原学分体系基础上,提升基本素养课程比例。使基本素养课程的学分占比提高至39%。同时,增设了“素养拓展学分”模块。为全面实施“1123”工程,在课程体系中专门增设了包含10大类30多个项目的“素养拓展学分”模块。学生在课外,校外参与各类相关学习、研究、实践、竞赛等活动,并取得一定荣誉的,都可按规定取得学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推出“双创”课程,建立“学分超市”,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创业课程,获得相应学分,既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通过具体实践获得相应的学分。

3.开设“四会”系列课程,强化职业素养教育。为实施“四会”培养目标,通过删减、增加、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形成《自主学习方法与技巧》、《身心管理和健康生活》、《沟通与表达》、《现代社交礼仪》、《日常生活管理》、《职业规划与自我发展》6门 “四会”系列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4.完善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之广、专业跨度之大、数量之多,是我们学院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学院每个学期都要开设近30门任意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任意选修,平均每40名学生就拥有一门选修课,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可选修3门课程。

5.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鼓励教师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嘴、动手,即“三动”,学院创造了“教 学 做”三维一体的“三明治”教学法,并要求教师保证40%左右的教学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开展“三动”。为此,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小组讨论、微视频、课堂反转等教学模式被引入了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改革期末考核形式。学院推行期末无纸化考试,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出题和评价,以口试、实验项目取代笔试。

7.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学院聘请了8位手工匠大师,成立“手工匠大师班”,开设了《传统木工工艺》、《建筑模型与闽派建筑工艺》、《手工旗袍》、《糕点制作》、《雕塑与雕刻》、《维修电工》等6门涉及木匠、泥水匠、裁缝师、雕刻师、电工匠等相关课程,在未来二年内,将完成涉及木匠、泥水匠、裁缝师、雕刻师、画匠及机械工匠、电工匠、食品手工艺师等8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10门相关课程。

8.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有意向创业或参与学院“基因裂变创业计划”的学生开设有关企业家创业经;校友创业谈; 创业立志篇等10余门选修课程。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以及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

9.加强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建设体现项目教学改革特点的高职教材体系,使教材内容与组织形式能真正反映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截至2016年10月底,学院基本完成了院级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和重点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集、教辅资料、案例集、试题库、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等);上述涉及的课程教材已基本公开出版。

四、保障措施

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各项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学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四项制度、一个部门,力促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

一是制定教师学习制度,教师每周必须在学院图书馆读书学习至少6小时。二是制定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一对一联系制度,建立日常联系交流,了解相关情况,吸收有用信息,融入教学之中。期初制定计划,期中检查联系情况,期末考核。三是制定学期成果考核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一项成果,比如教研、科研、产品开发、教材编写等,期末检查评价。四是实施三级听评课制度,针对教师队伍年轻的实际,必须加快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院实施三个层次听课制度,即教务处、科发处组织的校级听课;各系部组织的系级听课;教师之间的听课制度。具体要求是,每学年教务处、科发处要组织对每位教师至少听课一次,听课人员包括:校领导,相关处室、系部负责人,一般教师和学生代表,发挥全面了解情况和全面评价作用。各系部参照教务处做法,组织对本系部教师的全面听课。教师每学期必须至少听课15节。学院特别制定教师听课补贴规定,如数完成听课的,每节补贴15元。

2015-2016年度,为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评控中心”。评控中心由院长主抓,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对学院教师日常教学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通过评控中心同志的努力工作,学院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机制

学院除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带队实习、指导竞赛外,还建立两项相关制度,一是实施双师工程,推进“1+1”教师培养模式,落实《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关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见》、《关于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的实施办法》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管理办法》,引导和促进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双师”教师,每位新教师至少应有半年企业顶岗实践经历,下企业期间,基本工资照发,并给予每月500元补贴。二是要求各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共建工作室,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工作,使之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和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平台,目前已有5个比较成熟的工作室。

3.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根据《福建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办法(试行)〉》(闽人发[2012]206号)文件精神和《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不断优化学院职称评定和聘用方案,完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工突出业绩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把指导学生竞赛、所教学生获奖、组织重大活动等纳入科研成果,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校内外专业竞赛及活动,切合学院实际需求和教师成长需求,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

4.贯彻教学过程“三动”要求,改革教学模式

学生质量的提升必须通过日常教学过程逐步实现,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教师无论在理论或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贯彻“三动”教学要求,即鼓励并引导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原则要求教师安排30%左右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实现“三动”。为此,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与学共鸣度和教学的实效性。

5.着力加强教学检查督导

坚持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全面的教学工作检查。增设每日教学巡视督导,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和教务处、教学质量评控中心四名处长各为组长,并各配两名系部主任组成5个督导组,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组坚持巡查并记录全校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保证日常教学有序规范和改革措施的执行。

6.院领导进课堂,引导教学改革进程

学院规定,每位副院长以上领导,每学期至少应亲自上10节课,以作示范,引领广大教师实施教学改革举措,同时深入了解教学一线情况,为完善和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全体校领导都在认真履行这一职责。

7.一项工程,两个计划,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全面推进“1123”工程:“1”即崇拜一位英雄人物,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即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强化专业能力基础作用,着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2”即擅长两项体育活动、“3”即唱好三首歌曲,注重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生活情调及质量,培育具有灵性的高素养专业人才,使其在现代群体生活工作中脱颖而出,树立自信,愉快工作,快乐生活。

实施《全就业计划》和《基因裂变创业计划》:全就业即全面就业,理想就业,资助创业、多次就业。基金裂变创业计划旨在通过实施“一个项目、三种形式、一个平台、四支团队”的创业行动,设立100万创业扶持资金,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创业资金扶持、搭建交流平台、团队经验指导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植入创业基因,催生基因裂变,培育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机率,为学生就业、创业成功提供有效帮助。

8.“被需值教育”进课堂

“被需值教育”是学院董事会、院领导根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理念。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被需值教育”是以培养“被需值”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教学工作的渗透点,是行政、后勤工作的示范点。2015-2016年度,学院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被需值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渗透“被需值教育”理念,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被需值”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使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被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的人才。

五、国际合作

学院历来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依托泉州、晋江侨乡的优势,积极发挥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点作用,开展对外合作交流。2015-2016年度,晋江市侨台外事局主办、学院承办了“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活动期间,学院学生处组织学生与菲律宾、马来西亚青少年结对子,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座谈等活动,加深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文化、闽南文化的认识。

2016年11月26-27日,学院机器人代表队以中国区冠军的身份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2016年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同场竞技的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40支代表队。经过激烈的角逐,学院机器人代表队取得世界第七的成绩,为国争得了荣誉。海峡都市报、晋江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等媒体对学院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教学和竞赛成绩都给予了报道,也收到了其他院校的赞誉。

六、社会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毕业生在本地就业

2016届毕业生中共有506人在泉州本地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制造、文教体卫、财经及商贸物流领域,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占泉州本地就业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

2.职业技能鉴定

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站目前共有电子商务师、物流师、鞋类设计师、制鞋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维修电工服装制作工、服装缝纫工、食品检验工等15个工种的初级到高级(三级)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资质,在满足在校学生鉴定考证的基础上,为各类培训学员、企业在岗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3.职业技能大赛

学院每年定期举办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福建省、国家技能竞赛,为在校生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搭建平台,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情,积极服务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近3年来,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共获国家级16个3等奖以上、省级5个1等奖以上。

2016年8月,学院参加2016年WRO(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总决赛,获得“保龄球”赛冠亚军,并于11月底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十三届WRO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最终荣获大学组第七名。学院获得此次大赛的佳绩,表明了学院认真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要求,以赛促教,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培养新时期技能型人才的决心。

4.职业培训

学院与晋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晋江市总工商会、晋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晋江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搭建面向社会的培训平台:包括晋江市“二女户”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泉州轻工学院企业大学、企业基层管理干部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等。与企业合作,发挥学院教育、培训资源优势,结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需求,开发技能类、服务类、信息类、语言类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共计13个,重点开发高级数控铣工、CAXA制造工程师、高级维修电工、办公自动化(高级)、时尚设计、高级营养配餐员6大精品培训项目,成为晋江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股东企业合作建立短期培训基地,在晋江市各区、镇设立培训站,年培训总规模超过1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5000人次,打造福建省高职院校的培训品牌。

5.技术咨询及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三年科研立项3个国家级项目、31个省级项目、厅级19个项目,教学成果优秀奖1等奖2人次,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内部培养、经费保障、加强管理和政策导向,建设可以为股东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各类服务的团队6个(数控、模具、电气、楼宇、信息、会计),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科技项目和有偿服务项目20余项,科技服务到帐收入100万元/年,每个工科专业具有一项以上实用技术专利。对大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基因裂变孵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七、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问题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比例,尽快解决专业间教师配备不平衡的问题。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亟待提升。

2.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

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发挥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学院治理,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完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制定工作。二是组建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学院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的深度对接。三是积极探索“厂中校”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2.创新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重点培养教师熟悉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核心技能,发挥好现有教师的作用,培养好有潜力的教师,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加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大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提高教科研奖励标准,将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纳入考评范畴。

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将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紧紧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契机,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标准和效率,奋发有为,加大课程改革和“课程群”建设力度,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服务育人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出质量,彰显特色。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2016年12月2日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办公室 2016年12月2日印发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博览大道(362200) 

电话:0595-36207778 传真0595-36207779 

版权所有©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闽ICP备1102549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8202000357号

官方微信 VR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