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学校十五周年办学成果展

时间:2025-01-12 来源: 作者:

一、高水平办学·高质量融合·高效能出海

2009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应产业发展的呼唤而生。十五载砥砺前行,春华秋实;十五年创新创造,锦簇芳华。15年来,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晋江经验”,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内涵建设,秉承“明道、励学、笃行”校训精神,践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扬长教学特长发展原则,打造学校教师、企业技师、行业大师组成的“三元双师”合金型教师队伍,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学院-职业启航班-群教学法”五层次办学,以“1314”工匠型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建设“工匠学院”,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侨为桥建设“海丝学院”,培育“三有”“三动”“四会”“专业技能过硬、特长发展好、数字能力强”的高素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沉淀了独具特色的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文化和精神财富。学校建成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入选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荣获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全国轻工行指委皮革制鞋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指委宣传推广与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工匠学院建设点、全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高职院校第一阵营、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一阵营。


办学主要成效与荣誉

 

·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

·福建省“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院校

·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

·全国工匠学院建设点

·全国轻工行指委皮革制鞋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教指委宣传推广与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教育部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创新发展案例校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直属基地

·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动漫制作技术、电子商务)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休闲食品加工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鞋类设计与工艺)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

·全国工业互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日用化工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食品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

·福建省中华职教社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福建省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福建省示范性职教集团(泉州市鞋业食品职教集团)

·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福建省众创空间

·福建省工匠学院

·福建省园林单位

·福建省节水型高校

·福建省工人先锋号

·福建省模范教工之家

·福建省“五好”侨胞之家

·福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二、创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独树一帜彰显魅力


群教育是培养学生群意识和群能力的教育,通过群的方法使个体能够合群、成群、乐群、善群,具有合作性、利他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等属性。被需值教育是提升学生被需要的素养及其价值的教育。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通过融合党史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丝文化、非遗文化、职教文化和晋江经验,加强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论研究,出版专著《被需值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推进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文化建设,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文物精神。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靓装 微笑 被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师生“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办学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教育品牌并不断焕发魅力,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研究实践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三、五层次办学精准育人创出特色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五层次办学精准育人。

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学院-职业启航班-群教学法”五层次办学,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企业真正参与办学、办学真正服务企业。产教融合是指政策层面,学校紧跟国家相关政策,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依托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是指合作主体层面,校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企业学院是指合作模式层面,形成校企一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招工、师资队伍等“九个一”工作机制,企校一体化育人;职业启航班是指合作切入点层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打破院系和专业格局,整合利用校企双方教育教学资源,“岗课赛证”融通,精准育人;群教学法是指教学模式层面,校企整合课程、教师、教学实训基地等,实现“多师同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创出特色。

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岗位,企校需供无缝对接、产教高质量融合创出特色。建有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省级产业学院和16个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职教集团等职教改革发展项目,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是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宣传推广与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皮革制鞋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福建省中华职教社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泉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和泉州市食品职教集团、泉州市鞋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

四、“三元双师”型师资队伍迸发活力


一是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创新实施“学校教师、企业技师、行业大师”组成“三元双师”合金型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原院长杨承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特殊膳食食品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蔡木易教授、中国日用化工协会理事长王万绪教授等大师及顶尖专业带头人12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专家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1名,打破技术技能天花板,引领专业群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产品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建有国家-省两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泉州市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近五年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立项市级以上课题125项、其中国家级14项。

二是不拘一格培养聘用校企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大师引领工程、金师塑造工程、合金团队锻造工程。

长期举办“两岸职业教育论坛”“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班”等系列培训活动,累计选送支持教职工带薪攻读硕士95人、博士16人;施行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并行互通的“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落实“全员导师制”和群教育“四员协同”思政育人,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养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5人、专业带头人6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泉州市第三及以上高层次人才9人、泉州市“桐江学者”5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师资队伍建设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当选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宣传推广与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皮革制鞋专委会主任、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



五、扬长教学特长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业


一是坚持活动促活力,激发兴趣与自信。

放大镜下挖掘学生特长,还给学生自信阳光,显微镜下培育学生特长,赋予学生身心健康以群教育和被需值教育为文化基因,以氛围和节奏为外在表现,推进“11231”工程(崇拜1位英雄人物、掌握1项专业技能、擅长2项体育运动、唱好3首歌曲、会做1道菜),实施“全就业计划”“基因裂变创业计划”,开展“学生特长发展”“数字能力提升”和“会点啥”等系列主题活动,每年隆重举办全校性运动习惯比试大会、社团才艺展示等文体活动燃起生活动力,激发生命活力,释放生产能力,学生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更加自信、更加奋发昂扬,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爱、专业技能过硬、特长发展好、数字能力强的轻工人熠熠生辉、闪耀海内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是扬长教学特长发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8%,连续两年获泉州市高职院校“留泉奖”第二名,入选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特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高职组财会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等各类竞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百余项,校篮球队、足球队、武术队、网球队、羽毛球队、轮滑队、龙狮队等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项目中荣获金牌53枚、银牌64枚、铜牌87枚,其中武术队获亚洲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亚军2项、季军3项,男子篮球队多次获福建省一等奖并进入CUBAL三级联赛全国八强,5支学生服务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1名同学荣膺全国“最美职校生”,龙狮队、二十四节令鼓队应邀参加闽港澳台国庆晚会、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闭幕式等


六、“工匠学院”1314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一是对接产业需求,实施“1314” 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根据区域内企业典型工种思政、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制定一套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方案,构建“三元双师”型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企校一体化”共培共育机制,建设“企业生产车间、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四个主要学习培训环境,推进素质技能提升与终身学习教育融合发展,是全国工匠学院建设点、福建省工匠学院,“工匠学院”典型做法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作分享交流。

二是开展“培训+竞赛+证书”三位一体技能提升行动。

每年广泛开展产业工人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职工继续教育、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等各类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万余人次,承办全国鞋服饰品及箱包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项目、泉州市工业数字化应用技术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类技能大赛10余场次,时装技术赛项国家基地训练选手连续两年荣获世界金奖,服务能力与影响力全面提升,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赛项中国集训基地、福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泉州市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荣获福建省工人(五一)先锋号。



七、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侨为桥建设“海丝学院”打造职教出海品牌


一是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侨为桥建设海丝学院

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设立国际学院和归国华侨联合会(系省级“五好”侨胞之家),成立海丝学院职教出海研究院,构建“高校侨联+地方侨联+海外乡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侨为桥,政校侨企共建13个海丝学院,其中4个入选福建省海丝学院,荣获全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是全国“中文+职业技能”产教融合共同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应邀出席联合国“‘未来峰会行动日’边会—技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全国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等会议并作经验分享。

二是需求导向、注重实效开展职教出海项目。

组织实施“职业启航班”特色学徒制和“海丝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培训,在肯尼亚、加纳、加蓬等非洲国家为52所院校111名教师实施“TOT”项目,在马来西亚10余所华文学校开设“海丝学院数字能力课程班”选派17名教师在泰国素叻他尼5所政府学校开展“中文+特长”教学项目,面向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海丝”沿线国家招收培养留学生145人经验做法入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国际交流典型案例和中华职教社《走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职业教育合作成果集》,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泰国星暹日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推广。

三是深化教育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长期承(举)办“中国寻根之旅”之夏(冬)令营和晋台大学生篮球赛、青少年机器人表演赛、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展、服装设计展等文体活动,累计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阿联酋、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港澳台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10000余名华裔青少年,通过举办中外学生知识技能交流、文体活动以及走进侨乡侨企、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班,南音、提线木偶、剪纸等非遗技艺体验营,增进了青少年间友谊交流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受到华裔青少年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八、“146”党建引领持续提升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建引领力不断增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实施“146”党建工作模式(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党务干部、思政工作、党员教师、学生干部四支队伍,组织建设提质创优、“党建+”、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文化建设、五育并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校企共建六项工程),全面推进党建与学校事业融合发展,落实群教育四员协同思政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魂育人, 入选全国“2024年度百个新兴领域党建创新案例”。  

二是开设“晋江经验”校本思政课,校企党建共建融合发展。

开设“晋江经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校本思政课,推进新时代伟大成就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恒安、柒牌、盼盼等50余家校外单位党委(支部)联合开展专题学习、技能交流、科技创新、歌咏比赛、运动会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推进校企党建共建、文化交融,推进人才培养和党建团学紧密结合、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整合,引领保障校企深度合作、产教高质量融合。


九、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群


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学院-职业启航班-群教学法”五层次办学模式,紧跟国家相关政策,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专业群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工作室1人、技能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产业学院2个、主持建设国家级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库、5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皮革制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泉州市职业学校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专业群建有“恒安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鞋服数字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鞋服智能制造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先后入选泉州市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基地、泉州市首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福建省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中国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直属基地。在近三年,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先后承办了45、46、47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设计项目福建省选拔赛工作,2023年由我校主导的泉州市鞋业职业教育集团荣获福建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2022年专业群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案例。《需求向导下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五层次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十、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以休闲食品全产业链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面向食品全产业链,打破院系专业格局,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食品加工、检测、营销、储运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教育部“1+X”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休闲食品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和省级产业学院2个、特色专业群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在线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学名师2人、专业带头人2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人,建有泉州市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泉州市功能食品研发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近3年师生获得一类赛事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28项。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博览大道(362200) 

电话:0595-36207778 传真0595-36207779 

版权所有©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闽ICP备1102549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8202000357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