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泉州晚报》传承“工匠技艺” 学习“工匠精神”

时间:2015-10-08 来源: 作者: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实施“手工匠计划”,培养“高被需值”的灵性高素养专业人才

木匠、水泥匠、木雕工、电工……这些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手艺”日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创造性地把“手工匠计划”引入学校,聘请了多位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手工艺技术精湛的技能大师作为学院的“手工匠大师”,旨培育传统手工艺继承者,传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在学生中树立“工匠精神”。这种先行先试、具有创新意义的做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

泉州轻工学院“手工匠培养计划”和“软件测试和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班”揭牌仪式举行

传承技艺实施“手工匠计划”

9月23日,泉州轻工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国家一级技师陈肖丹,高级木匠张金星、童家猛,高级水泥匠何双辉,木雕师陈祖华等7位在各自行业深耕三四十年的技能大师,正式受聘为学校的“手工匠大师”,享受与学院在职教师同等待遇。学生将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向“手工匠大师”拜师学艺,这是该校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有益尝试。

“太好了,能把我的手艺传承发扬下去!”具有近40年从业经验的高级水泥匠何双辉欣慰地说。他从15岁开始入行,跟着师傅扎实地学手艺,慢慢地从徒弟熬成了“师傅”。“以前带过不少徒弟,但现在学的人越来越少了。”何双辉说,泥水匠这一行比较辛苦,每天早出晚归,又脏又累,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不愿意学。但是这行市场需求大、工资高,一天的收入能达到500元左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有文化基础,善于钻研,能在传承上创新,把技艺发扬光大。”何双辉认为,学习水泥匠技艺,既可以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可以传承传统技艺,适应市场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工业4.0时代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新挑战,引进手工匠计划就是为了让学生多学一门技能,多一个选择机会。”泉州轻工学院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表示,学校的“手工匠计划”引进的是濒临失传或社会需求较大的传统技艺,采用“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养专业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在学生中树立“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据介绍,接下来泉州轻工学院将逐步引入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至2016年8月,引入的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将达到10名。同时,学院将出台奖励政策敦促在职青年教师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尽快踏入手工匠培养的高技能导师队伍。至2017年8月,基本建设完成学院手工匠培养的导师队伍,并不断完善与提高。

“手工匠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将促使手工匠培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学期初,学院挂牌成立“木匠大师工作室”、“泥水匠大师工作室”、“机电大师工作室”,争取至2016年初,基本完成工作室所需工作人员和设施的建设。至2016年底,基本完成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同时规定工作室每学期指导学员课时不少于30课时。至2017年底,学校层面打造完成“泉州轻工学院特色手工匠大师工作室”,并集产、学、研、销于一体,同时申报省级及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手工匠课程是手工匠培养的载体。本学期初,学院开设《传统木工工艺》、《建筑模型与闽派建筑工艺》、《手工旗袍》、《手工皮具》、《纸质画》、《雕塑与雕刻》、《维修电工》等7门涉及木匠、泥水匠、裁缝、画匠、雕塑匠、电工匠等相关的课程,作为学院的选修课程,统一纳入学院教学管理范畴。学院将持续开发并整合有关手工匠培养的相关课程,至2016年初,预计开设8门手工匠课程,并不断探索手工匠课程授课的课堂组织与完善手工匠课程的考核。至2016年底,基本建设完成涉及木匠、泥水匠、画匠、裁缝、石匠、纸匠及机械工匠、电工匠等8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10门相关课程。

弄潮时代培养互联网科技人才

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泉州轻工学院还将在“互联网+”的潮流中大做文章,争做时代的“弄潮儿”。本学期开始,泉州轻工学院实施“软件测试与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现代科技所需人才。

学院将与北京北测教育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北测教育联合培养复合型IT人才。北测科技作为中关村软件园指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中国IT职业培训及高薪就业的领导品牌。学院与北测教育共同成立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教学等,学院挂牌成立“泉州轻工学院-北测科技专业合作办学基地”;北测科技作为泉州轻工学院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并保证学生的实训教学与高质量就业;双方对“软件测试与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班”学员进行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为学员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训的场所及专业化的项目实训;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师资队伍,聘任IT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工作。

“培养班”分软件测试人才和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每届为2个班,每班人数为45人。学员在学院完成基础的理论学习后,将前往北京进行为期6-9个月的实训。实训期间所需费用,由北测教育统一为其办理贷款,学员学习期间不用额外多支付任何学习费用,工作后取得薪水再进行还款;同时与学员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北测教育实训基地优先推荐“软件测试与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班”的学员高质量、高薪酬就业,就业的地点主要以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为主。

以生为本提升学生“被需值”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为关键的是提升学生的被需值。”在王树生博士看来,在市场经济时代,个人价值体现在他的被需求程度。个人“被需值”包括他的社会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等,要努力做到有责任、有本事、有情义,当一个被需要、受欢迎的人。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艺术、懂生活,是具有高‘被需值’的人才。”王树生博士说,学院依托五大股东,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负责任办学,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服务育人。加强内涵建设,秉承“明道、励学、笃行”校训,发扬“校企合作”特色,落实《全就业计划》,推进“1123”工程,倡导“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爱和尊重”的教育,着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育“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灵性的高素养专业人才等一系列的办学理念和做法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正因如此,泉州轻工学院在生源减少、竞争激烈的严峻招生形势中异军突起,率先从省内民办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2013、2014年连续两年实现福建省文理科招生计划完成率100%,的佳绩。今年学院各类考生报到人数达1570人,在校生总数首次突破4100人,招生工作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泉州轻工学院不仅生源充裕,而且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均超过省内专科最低控制线,良好的生源为泉州轻工学院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泉州轻工学院正朝着光明的道路飞速前行。院长茆政吉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全体同学要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做一个有良知,肯担当,能创新,受欢迎的人。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博览大道(362200) 

电话:0595-36207778 传真0595-36207779 

版权所有©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闽ICP备1102549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8202000357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