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海勇董严军文图
本报讯 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泉州轻工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有灵性的高素养专业人才。
“四会”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实现,还得实实在在去学,去做。在日前举行的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泉州轻工学院正式推出手工匠培养计划、软件测试和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班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四会”人才培养新通道。

为何提出?传承传统 有社会需求
泉州轻工学院为何会推手工匠培养计划?面对记者的提问,学院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并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0年前,王树生还在中国鞋都工作时,有一次,鞋都廊柱整修,设计方案是手工干挂石材,可是换了几拨工人都做不了,最终请来几名六七十岁的老工匠,总算完成。
“我一直在琢磨,手工匠传承的是传统文化、先人智慧,在当下同样为社会所需要,有一些还是急需。如果能通过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育传统手工艺继承者,传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就能打开职业教育的一片新天地。”王树生说。
据悉,目前像木匠、泥水匠等传统工匠颇为紧缺,这些工种工作较为辛苦,但报酬可观,一天收入至少三五百元。
记者了解到,泉州轻工学院推出的手工匠培养计划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不谋而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发展传统手工业,为手工业培养人才、培养面向手工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工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措施。
另外,手工匠培养计划与当前职业教育大热的“现代学徒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至2020年,我省将遴选支持150个左右省级示范性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引领带动建立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我省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手工匠大师教大学生“徒弟”
怎么做? 三措并举 有明确思路
“手工匠培养,还得师资先行,建设一支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导师队伍。”泉州轻工学院院长茆政吉认为。
本学期初,学院聘请了7位具有数十年从业经验、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手工艺技术精湛的技能大师,作为学院的“手工匠大师”,享受与学院在职教师同等的待遇。
南安官桥人董家猛是学院聘请的“手工匠大师”之一。他17岁学木工,已有31年的从业经验。“以前带徒弟,都是手把手地教,三年就能出师。大学生文化基础更好,只要认真学,肯定没问题。我还希望他们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敢改良,敢创新。”董家猛说,能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尽力去做。
接下来,学院将逐步引入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至2016年8月,引入的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将达到10名。同时,学院出台奖励政策,敦促在职青年教师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尽快踏入手工匠培养的高技能导师队伍。至2017年8月,基本建设完成学院手工匠培养的导师队伍,并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了手工匠大师,还得搭建让他们发挥的平台。轻工学院的想法是建设“手工匠大师”工作室。据介绍,近期学院将挂牌成立“木匠大师工作室”、“泥水匠大师工作室”、“机电大师工作室”等三个“手工匠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每学期指导学员课时不少于30课时。至2017年底,学校层面打造完成“泉州轻工学院特色手工匠大师工作室”,并集产、学、研、销于一体,同时申报省级及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当然,工匠课程是手工匠培养的载体,开发、建设手工匠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学院将开设《传统木工工艺》、《建筑模型与闽派建筑工艺》、《手工旗袍》、《手工皮具》、《纸质画》、《雕塑与雕刻》、《维修电工》等7门涉及木匠、泥水匠、裁缝、画匠、雕塑匠、电工匠等相关的课程,作为学院的选修课程,统一纳入学院教学管理范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已是迫在眉睫。相信通过手工匠导师队伍、‘手工匠大师’工作室、手工匠课程三个方面的建设与实施,将使学院的手工匠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工匠培养’,服务地方经济。”茆政吉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着力培育传统手工艺继承者的同时,轻工学院将与北京北测教育科技(中关村软件园指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办“软件测试与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班”,培养现代科技所需人才,适应互联网+及工业4.0时代的要求。
——————————————
访谈:
大学生不要拼颜值
要拼就拼被需值
记者:从学生层面来说,这次推出的手工匠培养计划有什么意义?
王树生:就像进饭店吃饭,有人喜欢粤菜,有人喜欢川菜,有人喜欢东北菜。手工匠培养计划可以让学生多一个选择,多学一种有用的技能。
现在有一种现象,学生一只手机在手就可以不下楼,当起“宅男”、“宅女”;一说起创业,大多想到的就是网上开店。我们想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学生投入精力学好手工匠的本事,这样他们也可以多走入社会,多接触阳光,在有了量的积累后,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人生价值。
我觉得职业教育的一切学习可以落脚为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被需要值。我们鼓励轻工学子不要拼颜值,要拼就拼被需(要)值。
记者:被需值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在你看来,学生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被需值。
王树生:很多90后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受尽父母的宠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入职场后,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很厉害,在现实面前,常叹“怀才不遇”。其实,换个角度,只有被需要,才是硬道理。
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总结、提炼、提升、沉淀经典的轻工文化,可以归纳为培养“有本事,有情义,负责任”的轻工人。有本事,就是想干事,能做事,做好事;有情义,就是主动为对方着想,做受人欢迎的人,积极帮助别人,乐于为别人做事;负责任,就是工作、生活、交友都要尽职尽责,主动承担义务,敢于担当,不偷懒,不做假,堂堂正正,对人对事乐于付出的正能量的人。
我想如果能在这几方面用力,对提高自身的被需值肯定有加分。
记者:近年来,福建省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民办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泉州轻工学院却能在严峻的招生形势下突围,有何秘诀?
王树生:泉州轻工学院2013、2014年连续两年实现福建省文理科招生计划完成率100%,的佳绩。2015年,在全省同类院校普遍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院省内录取率高达95%,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今年学院各类考生报到人数达1550人,在校生总数首次突破4000人。
要说轻工的魅力,除了经常说到的对接产业发展设置专业、“订单式”培养保障全就业等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学院坚持在做的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力推教学模式改革,每堂课要求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或讨论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和启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之相配套,我们建议老师尽量取消书面考试,进行口述表达。题库构成由教师出题30%,学生出题70%,抽题进行口头考试,学生代表和老师共同评分。知识理解了才能讲出来,讲话是训练出来的,会交流也是重要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