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时间:2017-03-02 来源: 作者:

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是由金龙、恒安、安踏、浔兴、艾派五个集团企业共同出资创办的。2016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2个专业分别与恒安集团公司、安踏集团公司2家股东企业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共录取110名学生。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以“12345”为主线,扎实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一、打造“1”个“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依托五大股东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跃和产业集群的优势,深化校企联系与合作,与两个合作企业分别建立“校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教学基地”,整合利用企业的技术技能、设备和学院的大学文化、职业素养、师资等优势资源,完善校企共育人才工作方案,形成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二、融合“2”个教育教学实施系统

融合学院教育教学系统、企业教育教学系统,实现了“信息对流”,推进“产教融合”。

1.由恒安、安踏派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带头人、专业组长、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交流、论证,修订完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能力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求联合确定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项目等。

2.由恒安、安踏派出高级技术人员、技术师傅与学院“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日常教学。

3.由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部与学院教务处等进行“二元”评价。

三、建设好“3”支队伍

建设了专业教学指导、专业师资、学生管理等三支队伍,三支队伍均由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主要服务精准教学、大学文化熏陶,以期达成点石成金,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专业教学指导队伍

由学院的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经理、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企业7人,均为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学院8人,均为副教授/技师。

2.“二元制”专业师资队伍

采取“1+1”(学院“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人才、企业师傅)模式组建了专业师资队伍,其中企业技术人员18人,学院专业教师17人。

3.班导师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服装与服饰”均聘请了校内和企业的班导师,实行双导师管理,分别负责“二元制”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的管理,并组织学生参加开班仪式、开学典礼、迎新晚会、校运会、技能竞赛等校内活动。

四、落实“4”项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

发挥民办院校灵活的股东集团联合办学机制,与合作企业签订《“二元制”校企协同共育协议》,搭建了由职业学校、企业构成的二元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制定培育目标和标准、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建助学等的实质性长效合作机制。

2.组织保障

成立“二元制”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林卫挺院长担任组长,恒安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刘莹、安踏集团副总裁张昌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企业人员和专学院教师共同组成,全面协调学院和企业的教学资源,谋划实施“二元制”改革各项任务。

3.制度保障

建立了《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学院“二元制”师资队伍管理办法》、《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二元制”学生管理办法》、《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二元制”学生教学管理办法》等“二元教学、二元管理、二元评价”和“双导师”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经费保障

设立“二元制”改革项目专项资金,以财政补助和学院自筹资金为主,引进企业共建资金,实施《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二元制”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使用规范、节约、高效。自“二元制”改革项目开展以来,恒安、安踏累计投入数十万元。

五、推进“5”个建设项目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增加工学结合的力度,以企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技术为切入点,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

第一学年:规划生涯、夯实基础。学生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形成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理论课坚持“实用、实效”,强化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三学年:方向引领、专项实训。学生以专门化发展方向为引领,由企业师傅与校内“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教学,主要采取轮岗制和项目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及企业的相应岗位上,进行专项实训。

2.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提高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实施项目教学法,以“典型工作项目”为引领,校企合作开发并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项目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

结合区域、企业岗位需求,参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校企合作核心课程的特色教材的开发已初见成效,5本校企教材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借助晋江优秀人才政策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大力引进各类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同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一是着重培养和提拔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到省内外、台湾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修培训。二是通过实行教师学习制度、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一对一联系制度、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学期成果考核制度、听课补贴课时制度等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评价模式改革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以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采取周评价、月总结和期末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评定、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形式的评价体系。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个性化分析,分类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实训基地的实训岗位,增加生产性实训设备,扩建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企业的“7s”车间管理,建成一体化教室。目前,学院与恒安、安踏分别建成了校内“福建省‘二元制’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

六、“二元制”改革项目的影响与成效

1.点石成金,提升员工理论水平。企业员工经过课程学习后,理论知识得到补充、点化,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

2.为企业人才知识储备提供了积极帮助。满足了一线的管理员和生产线员工对于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意愿和企业对于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期望,切合了企业和员工发展的迫切需求。

3.校企发生化学反应,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试点班,职业院校的教学与企业接轨,学院老师深入一线,了解企业需求、员工的素质,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拉近企业需求和教学的距离,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建议加大“二元制”宣传力度及氛围营造,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

2.希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校企双方共建“二元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3.希望对“二元制”改革项目的立项给予区域区别对待,对经济有活力、企业多、规模大、思想认识到位的地区给予多立项。同时通过立法形式进一步明确“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主体的职责与权益。

八、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1.进一步建设校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教学基地、企业“二元制”专门教室、企业“二元制”实践教学的生产车间,改善企业的“二元制”员工学习条件,在企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完善校内“二元制”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

(二)推进校企教学管理系统融合

1.根据“二元制”学生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做到一人一案或几人一案。

2.根据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校企双方开展联合教学,双方教师优势互补、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实施“三不同”的考核方式,即对不同学历、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方式。

(三)加强校园文化熏陶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诚信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系列活动。

2.推进“被需值”教育,探讨开展适合“二元制”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社团文娱、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活动。

(四)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

1.以“企业工作项目”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核心课程项目体系的建设。

2.结合区域、企业岗位需求,参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细化校企合作,推进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

(五)完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结构,进一步明确组织职责,并注意监督落实。

2.完善“二元制”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

3.健全“二元制”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建设任务和目标。

(六)扩大“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拟新增“食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二元制”项目试点专业。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博览大道(362200) 

电话:0595-36207778 传真0595-36207779 

版权所有©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闽ICP备1102549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8202000357号

官方微信